4008155599 招贤纳士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公司新闻

警惕“高息理财”陷阱守护好您的养老钱

[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2日]

警惕“高息理财”陷阱守护好您的养老钱

  

  值此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之际,为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,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新华养老保险特此发布风险提示,通过剖析典型案件,帮助大家,特别是老年朋友,识别骗局,守护好辛勤积攒的养老钱。

  一、典型案例回顾:“稳赚不赔”的养老投资梦碎记

  年近七旬的王阿姨,在一次线下养生讲座中,结识了“热情周到”的业务员小刘。小刘时常对王阿姨嘘寒问暖,逐渐取得了她的信任。随后,小刘向王阿姨推荐了一款所谓的“养老保险理财产品”,宣称是“专为老年人设计”、“由大型养老机构背书”、“年化收益率高达12%以上,且保本保息”,远高于银行存款和正规理财产品收益率,并承诺“投资后可优先入住高端养老社区”。

  王阿姨被高额回报和养老承诺所吸引,又出于对小刘的信任,并未仔细核实产品真伪和机构资质,便将辛苦积攒的20万元养老金投入其中。初期,她确实收到了少量“利息”,这让她更加深信不疑。然而,好景不长,半年后,王阿姨不仅再也收不到利息,连小刘也失去了联系,当初的“养老机构”更是矢口否认与此产品有关。王阿姨这才恍然大悟,发现自己上当受骗,养老金血本无归。

  二、风险提示与分析

  王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,是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、渴望保值增值、重视养老服务、需要情感关怀等特点实施的典型金融诈骗。该案例揭示了以下风险点。

  1.高利诱惑,陷阱重重:不法分子往往以“高额收益”、“保本保息”为诱饵,利用老年人对高回报的渴望实施诈骗。任何承诺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,都极有可能是“请君入瓮”的幌子,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骗局。

  2.假冒身份,混淆概念:骗子常假冒或利用与正规金融机构、知名企业、养老机构等的合作名义,伪造资质文件,利用信息差骗取信任。其推荐的所谓“养老保险理财”产品,多为虚构或未经核准的非法金融产品。

  3.温情攻势,精准施骗:“陪伴”+“推销”是常见的套路。不法分子通过频繁联系、上门拜访、组织活动、赠送礼品等方式打“温情牌”,建立情感依赖后,再实施诈骗,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。

  4.承诺福利,诱导投资:以“优先入住养老社区”、“享受高端医疗服务”等未来福利为诱饵,捆绑销售非法金融产品,利用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规划与担忧进行精准诈骗。

  三、防范应对建议

  为保护自身财产安全,请您务必牢记:

  1.警惕高息诱惑:坚信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对任何声称“高回报”、“零风险”的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。正规的养老保险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会符合市场规律,不会承诺无法企及的高额收益。

  2.核实机构资质:购买金融产品前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(如银保监会官网、公司官方客服热线、营业网点等)核实销售机构及相关产品的合法性。不轻信所谓“内部消息”、“特殊渠道”。

  3.保护个人信息:不随意透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保单、养老金账户等敏感信息,不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或非持牌机构账户。

  4.多与家人商量:在做出大额投资决策前,务必与子女、家人或可信赖的朋友商量,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,不要独自冲动决定。

  5.选择正规渠道:办理养老保险、理财产品等金融业务,请务必选择我公司官方营业网点、官方网站、官方APP等正规渠道,或由银保监会颁发的保险中介许可证的合规中介机构。如有疑问,请及时拨打我公司官方客服热线【4008155599】进行咨询核实。

  6.积极举报线索:一旦发现疑似金融诈骗行为或已遭受损失,请立即停止交易,保留证据,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  金融安全无小事,防范诈骗靠大家。让我们共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提高识骗防骗能力,安享幸福晚年生活。

  备注:以上案例信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、人民网、央视网等网络公开信息。

  

  

编辑:赵艳丽

X
选择其他平台 >>
分享到

版权所有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摘编,违者必究!ICP许可证号 粤ICP备19158646号-1 该网站已支持IPv6
CopyrightNew China Pension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