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8155599 招贤纳士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资讯

【保险好新闻】中国证券报:高收益快下架成销售噱头 万能险上演“最后疯狂” 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新规落地调查

[发布时间:2018年09月05日]

  2017年度全国保险好新闻之十四

中国证券报:高收益快下架成销售噱头 万能险上演“最后疯狂” 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新规落地调查

  

    “9月份之后,万能型保险理财产品全部下架,但在此之前,险企可能会通过银保渠道好好卖上一番。”某银行网点负责人表示。今年5月保监会出台《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》(简称“134号文”),明确禁止两全保险及年金保险在5年内返还,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险、投连险产品,对已经审批或备案的人身保险产品,保险公司需在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。如今政策出台一月有余,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,部分银行正上演“最后的疯狂”,力推万能型产品。不过,也有一些险企受新政影响迅速转型,推出了中长期和偏保障型的保险理财产品。

  有银行力推“高收益”、“快下架”产品

  “我给您推荐的这款万能型产品的返还非常划算。”某银行网点理财经理一边将资料发放给前来问询的客户,一边不厌其烦地介绍说,首先,这款产品领取时间早,从投保的第一年开始就能每年领取生存金,其次保底收益高,每年领取的生存金自动进入万能账户,最低3.5%的保底收益,进行复利递增,并且万能账户里的钱随用随取,非常灵活方便。

  看客户犹豫时,这位理财经理一再强调:“这款产品如果再不买,9月份以后就下架了,受保监会出台的134号文的影响,我们已经下架了很多短期收益产品,这款9月以后想买也买不到了。”

 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,大限来临,中小型保险公司都会在银保渠道争取好好卖上一番,目前一些银保渠道在售的仍以快速返还与中长期万能险居多。不过,记者也发现,还有一些银行已停售许多不符合新规的保险理财产品,曾经一些主推万能险产品的险企下架产品数量有一两百款之多,一些银行难觅类似“快速返还”或“高收益”保险产品。

  “我们银行3年期、万能型的保险理财产品已经不卖了,基本都是5年、10年期的偏保障型产品,”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,由于保监会出台的监管政策,很多短期类的产品相继下架,收益率随之下调至4%左右,可能9月份以后,类似中长期的产品也不会有了,取而代之的则是10年期、15年期的保障型产品。我们银行不会再有这样高收益的保险产品。

  据某银行理财经理透露,当前银保期缴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:短期期缴和趸交产品,主要为固定收益产品;10年期以上的理财年金产品,多附加万能账户;以补充价值为目的保障型产品,如终身寿险、健康险等。

  保险行业交流数据显示,目前银保市场期缴产品结构为:短期期缴产品占比52%,10年期以上期缴占比43%,保障型产品占比为5%。

  “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,银保销售渠道占50%以上或更高,强监管下,一些严重依赖银保渠道售卖理财型产品的保险公司,未来可能在现金流、偿付能力等方面受到极大影响。”上述险企负责人说。

  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险企压力大

  分析人士称,保监会连出多项政策,意在控制行业风险,推动行业加速向保障转型,快返类产品和万能险附加形式遭到禁止后,部分中小险企正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。

  “一些过度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险企面临市场压力增大,很多中小险企的产品可能会退出银行销售。对中小型险企而言,银保渠道是主要‘根据地’,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业务,另一方面能节省成本。而在银保渠道里,偏理财的产品占了大部分,如今限制了这一类业务,可能会一段时间出现无产品可售的尴尬,中小险企如果不能具备符合监管的产品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,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”某险企人士说。

  2017年度全国保险好新闻之十四 中国证券报:高收益快下架成销售噱头 万能险上演“最后疯狂” 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新规落地调查

  “未来,部分单一依靠万能险保费收入的公司,短期内或将面临资金和监管的双重压力,万能和投连业务终止后,现金流入变成现金净流出,偿付能力将会急剧下降。”上述险企人士表示,这就是完全依靠利差的结果,容易受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。对险企而言,若产品返还期限短且返还金额大,公司现金流或被压制利差压缩,同时运营成本增加拉低费差益。

  受政策影响,目前市场格局加速分化,险企由于理财型保费规模骤减,导致市场份额稀释。

  今年前5月,行业保费整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,但与去年同期相比,同比增速有所放缓,主要是受到2016年收益率下滑、万能险规模大幅收缩的影响。

  曾是部分寿险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(万能险)目前正持续处于低位。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5个月,万能险累计新增交费为3084亿元,同比减少59.40%,其中5月单月新增的万能险保费收入为338亿元,环比下降22.02%;在寿险中,万能险保费占比为15.78%,但比上月仅增加0.23个百分点。

  与保费收入同步减少的还有万能险收益。多家寿险公司最新一期产品利率结算公告显示,年利率最高的是一款网销的万能型年金保险,日结算利率1.9254%,折合年结算利率为7.28%;年结算利率在6%-7%的已比较少见;大部分万能险的年利率都在4%-5%左右;甚至有外资险企的万能险利率已降至3.8%;去年结算利率超过8%的产品销声匿迹。

  从保监会已公布的数据来看,67家寿险公司中,有43家险企万能险保费出现下降,其中有18家中小寿险公司下降超过八成;仅有24家险企万能险出现增长。寿险公司万能险下降幅度均超90%。

  保监会相关人士强调,银保渠道必须考虑的是,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开门红的问题。强监管下,短存续期产品将倒逼寿险行业务结构转型,推动其专注于保障型业务的经营。

  “绞尽脑汁”寻找替代品

  业内人士认为,一季度,部分险企还可通过一些万能险产品冲规模。4月1日后,不合规的产品按照去年9月份出台的监管政策规定不能再销售,此政策对二季度及以后的影响更大,二季度数据“断崖式”下降趋势将更加明显。

 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,前5个月,工银安盛、农银人寿、建信人寿、交银康联、招商信诺、中银三星、中荷人寿、中邮保险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规模保费告别高增长,出现负增长。其中,农银人寿负增长13.6%,建信人寿负增长53%,中银三星负增长7%,中荷人寿负增长10%,招商信诺负增长55%。这些保费规模的下降,究其原因是各家主力产品,如中邮人寿的年年好新A、农银人寿的金太阳B、工银安盛的财富赢家、交银康联的优福添禧、建信人寿的龙耀新无双、中银三星的财智宝年金、中荷人寿的金倍多、招商信诺的稳盈利B等纷纷停售,其中不乏销售过百亿元的产品。

  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认为,2017年寿险公司原保费增速将下降,转型保障产品,主要基于三点:一是2016年保险行业年化投资收益率5.66%,较2015年有明显下降,对非保障型产品销售不利;二是受政策等影响,势头强劲的万能险增幅将出现较大程度下降,转型保障型产品;三是个险代理渠道成核心竞争力,上市险企具备增员竞争力。

  “2017年万能险和投连险总体规模同比会明显下降。预计下半年这一趋势还将持续。中小型险企今后还想依靠银保渠道开拓业务,就必须重新设计一套适合当下保障要求的制度。”某险企相关负责人认为,一方面是防风险、回归保障,短期资金不能做长投;另一方面,银保渠道的产品要抛弃此前“只要规模、不要价值”的旧发展理念,设计好渠道销售产品的内含价值和保障功能,未来保险公司应将在产品设计、渠道建设、客户黏性等方面下工夫,才能推动其重新增长。

  目前各险企都在绞尽脑汁思考新的产品策略,以新华保险、中国人寿为代表的老牌险企,主要是大力发展长期期缴业务和保障型产品;对于中小型险企来说,则主要是结合自身条件,开发“物美价廉”的健康险、定期寿险等产品,并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。

  “未来应加强保险产品创新,推出适合柜台销售的银行代理保险产品。新产品的开发应侧重于保障性和长期性,能够集保障性、投资性或储蓄性为一体,并为客户提供一些配套增值服务的产品。”上述险企相关负责人说,如银保年交类产品和贷款人人身意外伤害险缴费较低,保障程度较高,抗市场变化能力较强,能够实现银行、保险利益的交叉融合,可作为一定时期内银、保合作业务的重点。

 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,下一步将加强万能险监管强化重点公司监管,一是强化法人治理、资金运用、产品管理等领域的监管力度,对重点公司实施全过程、穿透式监管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二是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,对恶意扰乱市场秩序、违规运用保险资金、背离万能险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,坚决查处,决不手软。三是健全和完善监管制度,督促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。

  平安证券认为,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,收益率有望提升,且随着监管倡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,行业保费结构将会有所改善,保障型产品占比将会提升。

    信息来源: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众号

编辑:人事行政部

X
选择其他平台 >>
分享到

版权所有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摘编,违者必究!ICP许可证号 粤ICP备19158646号-1 该网站已支持IPv6
CopyrightNew China Pension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